苏北星火带是1995年11月由省委、省政府决定,并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建设的全国第一条星火产业开发带。“十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苏北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为宗旨,坚持以“创新、产业化”为方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开放配置科技资源,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和壮大星火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优化了星火支柱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

 

    培育和壮大星火支柱产业是一项涉及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系统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整体部署,是避免产业“同构化”和结构失调的有效保证,更是促进苏北星火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01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苏北发展的精神,我厅将星火支柱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放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经过充分调研,在“九五”的基础上,又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先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的意见》、《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十五”规划纲要》、《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规划确定了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地道中药材种植及综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等五大类26个优先培育的产业,并围绕每个产业的关键技术、配套措施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切入点。2003年,按照省委关于加快苏中发展的意见,又将苏中北部高邮、宝应、兴化、海安、如皋、如东六县市纳入苏北星火带统筹建设,并先期启动了海安桑蚕培育及茧丝绸加工、高邮电线电缆、如皋食品加工、宝应水生资源养植及加工、兴化蔬菜种植及加工等星火支柱产业的培育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苏北星火带建设的指导协调,“十五”以来,每年选择典型星火支柱产业召开现场会,加强示范和分类指导,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整体推进苏北星火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考核监测和动态管理,不断优化星火支柱产业的整体布局。在重点抓好“一县一业”的基础上,对建设较好的地区,积极探索基础较好、特色明显的“几县一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为止苏北28个县(市、区)已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一县一业”、“几县一业”产业格局,使星火支柱产业走上科学发展和集约发展之路,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


      2.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促进了星火支柱产业技术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杠杆。依靠科技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五”期间,围绕星火支柱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通过集成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引导各类资金投入到星火支柱产业的培育中,有力地推动了星火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截至2005年7月底,围绕星火支柱产业培育,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70项,省级科技投入3.996亿元,带动社会总投入约331亿元,科技贷款138.2亿元,覆盖了苏北地区   个县(市)。通过科技计划的集成实施,目前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材料、意杨栽培及深加工、营养与功能食品等支柱产业领域均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推动了星火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如在盱眙凹凸棒土综合利用支柱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省软科学计划立项支持凹土产业开发规划、省高技术研究计划开展凹土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等前瞻性基础研究、省科技攻关计划攻克了凹土空隙结构等共性技术,省星火计划和成果示范推广计划支持了凹土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和产业化,极大地提升了凹土星火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了该产业快速发展。在东海硅资源星火支柱产业培育过程中,通过攻克硅石替代水晶生产石英玻璃管、高纯度硅微粉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石英玻璃管等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提高了衍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硅资源产业的跨越发展,仅2002年硅资源产业就实现产值42.5亿元。灌云县依靠科技创新拓展了废棉、棉杆、棉籽综合利用的领域,不仅提高了棉花单产的水平,而且主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仅此一项,使农民每亩棉田增加收入近600元。省科技基础设施计划支持建设的营养与功能食品等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决了80项影响支柱产业发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有力提高了星火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3. 开放配置科技资源,探索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构建了星火支柱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星火支柱产业的发展涉及众多中小企业和农户。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户对知识、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星火支柱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充分发挥科技对星火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十五”期间,重点抓了四个环节:一是创新产业服务模式,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按照功能专业化、服务网络化、运作社会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七个一”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42个,专家大院6个,建成省、市、县三级14个示范子网,并建立了“中国硅网”、“中国杨树科技信息网”等18个专业技术网站。邳州银杏、沭阳林木花卉等支柱产业2004年网上交易量都接近5亿元,占产业年销售总量的近30%,已成为农民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创新,广泛搭建科技与经济对接平台。近五年来,我厅先后开展了多次大型科技与经济对接活动,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0多项,数百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科技人员参与苏北星火带建设。如2002年1月,在“苏北星火带建设成果展示暨技术经济对接会”上,组织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省内外282家科教单位与苏北五市512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经济对接,成功对接科技项目540项;2003年,又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首届省“‘333工程’富民强省苏北科技行”活动,组织120多名专家、学者赴苏北服务;2004年,围绕意杨支柱产业建设,邀请中国林科院、北京林大等省内外科教单位与苏北五市进行专题对接,洽谈合作项目100余个。三是大力开展星火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为星火支柱产业发展提供适用型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围绕意杨、地道中药材、食品加工等星火支柱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已启动建设的42所星火学校等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万期,培训人员200多万人次,为苏北星火带建设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骨干、星火企业家和农村科技管理人员,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带动了千家万户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4. 积极探索科技招商,推动星火支柱产业规模的壮大。

 

    随着星火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壮大的瓶颈。“十五”期间,我厅按照以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开放整合的思路,通过发挥科技项目的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吸引区域外的资金及其它生产要素向星火支柱产业集聚,摸索出通过科技力量进行招商引资的新路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资金投入渠道。2003年以来,我厅在连云港三年与东海县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东海水晶节”,围绕东海硅资源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微米级集成电路用化学合成球型硅微粉”等30多个科技项目为载体,吸引了约5亿元的资金投入;灌南县以“竹木增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开发”等科技项目为载体,吸引上海、南京等地资金4.5亿元,有效地推动了该县意杨支柱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据初步统计,仅2004年全省围绕星火支柱产业培育,共落实科技招商项目近100项,吸引资金达30多亿元,促进了相关支柱产业发展规模的迅速壮大。

论坛精华
热点博文